什么是关南争地以岁币保领土不失是对还是错
什么是关南争地?以“岁币”保领土不失,是对还是错?
很多人都不了解辽宋关南争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自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君臣的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认为此后便可太平无忧,进取心大为减弱。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状态为“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搢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怡然自处,都不为忧。”
宋朝的统治阶层尚且如此,边疆人员就更不用多说了,“卒骄将惰,粮匮器朽,主兵者非绮纨少年,即罢职老校,隐蔽欺诞,趣过目前,持张皇引慝之说,训练有名无实。”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了,“澶渊之盟”虽给宋朝带来了珍贵的和平,但也助长了其不思进取、苟安现世和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心态。
熟悉宋朝历史或者看过《清平乐》这部电视剧的应该知道,在宋仁宗时期,宋朝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庆历增币。引发这一事件的原因,与“关南”地区的战略和归属有着密切关系,这次宋辽的“关南之争”导致宋朝要增加给辽国的“岁币”,那么这次事件宋朝真的就一败涂地吗?
不然宋辽“关南争地”事件的由来
辽穆宗应历九年(959 年),周世宗在取得对南唐的军事胜利后,为统一中国发动了对辽的军事进攻,意图夺取辽朝控制的幽州。四月,周世宗到达沧州后,率领大军直逼契丹境内,之后周世宗到达乾宁军,时契丹宁州刺史举城来降。周世宗在乾宁军大练水军,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统率大军水陆并进,兵锋所指,辽守将相继投降。随后周世宗便乘船北上,到达独流口后转滹沱河西行,达到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延晖投降。益津关守将投降两日后,契丹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也被赵匡胤招降。五月初,辽莫州刺史刘楚信、瀛洲刺史高彦晖相继投降。至此,失去的关南之地尽归后周所有,遂改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
以“岁币”保领土不失,是对还是错?
公元1042 年,萧英、刘六符等入境,富弼担任接伴使,打探到了辽兴宗和辽使的意图,回去后一一禀报宋仁宗。
宋仁宗坚持不许割地,但唯独和亲和增币可以商量,和亲一说,当时仁宗朝的士大夫们是颇有异议的。他们对于和亲的态度,当时的士大夫极力反对和亲,但在宋仁宗坚持不割地的前提下,如果联姻能不需要就不联姻,这一主张能否实现,也要取决于辽兴宗君臣的态度,若辽国坚持,那么联姻恐怕也势在必行,但最终以增币方式解决,是富弼在实际谈判中努力达成的结果。
为何富弼这样的士大夫会极力引导辽方选择增币解决争议,而非和亲的方式呢?
在双方交涉过程中,辽兴宗君臣未有十足的把握挑起宋辽间新的战争,他们更希望获取实在利益,增币是宋自愿提出的条件,对大宋而言,和亲的屈辱程度远超增币。就国家实际利益而言,其实两国皇室通婚所费较少,那么宋士大夫阶层宁愿增币也不愿和亲,主要还是意识形态上的考虑超过了对实际利益的衡量。
《宋史》载: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降,赉送不过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获哉?”
其实对大宋而言,欲达到与辽国和平相处的政治目的,是必须要依靠经济手段的,宋朝士大夫在这一点上的认知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
他故意压低公主陪嫁,其目的还是想让辽方选择岁币,从而避免政治联姻,确实联姻易生嫌隙,从“关南争地”辽方的强势来看,采用联姻方式几乎对辽不能起到任何约束,若辽故技重施,那么大宋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于宋而言,其中确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但只专注于用经济手段解决外交问题,反倒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用金钱化解危机反倒更稳妥,这也是“关南争地”事件中大宋主政者的鲜明态度,即用岁币换取和平。
大宋虽然增加了给辽国的岁币,但是和谈的结果却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辽和西夏的双面夹击,有利于边境环境和国内环境的稳定,关南战略要地的归属权也仍然掌握在北大宋手中,战略要地并未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