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怎么育儿棍棒底下出孝子真不一定用
孩子不打不骂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中国家庭都信奉这条育儿真理。尤其我们的上一辈,大家都觉得孩子的问题没有什么是一顿打解决不了的。
孩子不听话,不吃饭,哭闹、随地打滚,只要孩子出现任何坏情绪,第一时间改不过来家长就拿棍棒说事,甚至很多父母还会一边打骂,一边威胁,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好吗?
我并不反对家长教育孩子,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建立在打骂的基础上,而且偏离了教育的主线,父母教育孩子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懂得一个道理、明白为什么错了?而是让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权威之下,承认自己的弱小。
我曾经见过一个父亲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不停地哭喊着告诉爸爸:“我错了”,可是爸爸呢?手中不停地挥动着戒条,不停地骂孩子,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已经失衡了,父亲的目的不再是教育孩子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而是在这个关系中宣示自己的权威。
他要把孩子打服为止,宣誓他在家里的地位和主权,可是一旦父亲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亲子之间就少了一种尊重,问题也容易接踵而至。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打骂孩子,可是现在孩子又乖又孝顺,一点问题也没有,其实我们关注到的这些只是表象,孩子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你确定自卑、无主见、消极、暴力这些负面因素真的和你的孩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在纪录片《人类》中有一位男士这样叙述了自己的过往:“我的继父,老是用延长电线和晾衣架、还有木片,各种东西打我,他说,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给我传达了爱的错误含义,所以多年来,我以为爱就是伤害,我伤害了每一个我爱的人,而且我以伤害他们的力度,衡量爱的程度。”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你还觉得这一切与你无关吗?其实表面上看起来孩子真的没有变化,可是无形中的伤害,甚至会延续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和亲子生活中,这种伤害甚至会代代相传,可是却更难被发现。
打骂和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希望改变,反而剥夺了孩子反思自己行为的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
心理学上有一条比较重要的理论叫做:认知失调理论,用在这里解释这个问题就很恰当。
什么是认知失调呢?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认为,态度和行为发生分歧时,人会产生焦虑或者是不适感,这种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追求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比如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认知等。
心理学家Arondon和Carlsmith在研究儿童游戏行为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实验者给了儿童一些玩具,但是其中有一个玩具不允许孩子们玩,如果孩子忍不住玩了、就会受到较轻或者较重的惩罚。
大家猜一猜受到哪种惩罚的孩子会拒绝玩那个玩具呢?
事实上如果受到较轻惩罚的孩子主动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们不再违背大人的意愿,不再去玩那个玩具了,但是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却不会改变对玩具的态度,一旦再有机会,他们仍然会选择玩玩具。
为什么孩子受到的惩罚重反而没有改变态度呢?
孩子们玩了不该玩的玩具,他们本身的认知是失调的,也就是说孩子们会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而紧张、焦虑,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严重的惩罚孩子,这种惩罚反而平衡了孩子的失调感。通俗的讲,严重的惩罚反而会减轻孩子原来的“负罪感”,孩子会觉得我玩玩具已经付出了代价,这反而抵消了孩子因为玩了不该玩的玩具而产生的紧张和不适感,所以严重的惩罚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什么受到较轻惩罚的孩子反而会远离不该玩的玩具呢?首先孩子已经进行了一次尝试,这个时候孩子们内心是焦虑的,但是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进行了惩罚,这种惩罚较轻,不足以改变孩子的态度,所以孩子们还是觉得自己之前的尝试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让自己平衡起来,简单点说孩子们经历了较轻的惩罚就会开始远离不该玩的玩具。
有父母可能会问,那究竟如何做才能够让孩子发生改变呢?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1、不要在该立规矩的时候却纵容孩子
有很多父母在对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感没有意识,小时候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纵容的背后是孩子对规则感的无视,同时也不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的方式后孩子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任性、不讲理、对于自己想做的事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等等。可是如果父母发现的太晚,可能就会觉得我的孩子只有打一顿才能“听话”,但其实这种时候越打孩子反而越会与家长对着干。
所以孩子撒泼打滚、任性、规则感差,父母从一开始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规则,并行之有效的遵守,父母不去主动打破原则,同时做好示范,孩子也会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有规则感。
2、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中国式的父母总喜欢给孩子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孩子考试考不好,就会说“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用功”,甚至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孩子很懒、就是个熊孩子、学习不上进等等。但其实事实是什么呢?事实上可能孩子只是一次没考好或者一个阶段没有考好,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事并不是去做事后诸葛亮指责孩子,更多的是应该带着孩子去发现问题。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学习总结,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试卷,等等,这些都比无效的指责有用多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叫做罗森塔尔实验,这个实验后来也被人称之为期望效应。
当年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对孩子们做了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完成后给了校长和班主任一个名单,罗森塔尔说上面的孩子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孩子,而且为了实验效果,要求全员保密,更不能把测验的结果告诉孩子们。8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重新测试时,发现之前在名单上的孩子全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性格更加的开朗活泼,自信心也增强了。
可是事实上罗森塔尔给出的名单并非是他筛选的,而是他随机挑选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不同,老师们开始对孩子们有预期,就会有意无意的给孩子们传递正向信息,孩子们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就会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
这个实验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实验也很好的说明了一个问题,父母、老师对孩子们期待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有意无意的暗示他,而他就会成为那样的人。所以如果父母长期给孩子打上负面的标签,就不要责怪孩子越来越不成器,很有可能真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3、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和父母“作对”,并非孩子们的本意,很多时候孩子会表现出和父母较劲的状态往往是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可能是安全感,可能是希望被爱,也可能是自己不被父母认可等等。
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的情绪,一味地去压制孩子,应该尊重孩子,去试着理解孩子真实的需要。比如有个孩子跟妈妈发火,说妈妈从来也不表扬他, 眼里看到的都是他的不好,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真实需求是希望被妈妈尊重,被妈妈认可,可是妈妈可能就会觉得孩子就是在找借口,甚至会觉得孩子对自己大吼大叫就是不对。
很多时候只有父母试着去理解孩子,看到更多孩子们的真实需求,才能够真正的去理解和感化孩子。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互尊重才能让孩子更成器。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选择用棍棒教育孩子,那是因为父母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有其他的方式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你还会去用棍棒教育孩子吗?打骂的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是遗留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甚至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
西瓜视频创作人多多爸育儿在他的一期西瓜视频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同时分享了7种不需要打骂就能够让孩子有效成长的方式,看了也是非常受用。
这7个方法的要点在于:
1、请孩子帮忙
2、对孩子的行为表达反对,而非针对孩子本身
3、说出希望孩子做什么
4、告诉孩子该如何弥补失误
5、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思考
6、采取行动,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7、带着孩子一起思考解决的方法
如果您想知道详细的措施和方法也可以在西瓜视频搜索多多爸育儿,其中有一期视频叫做“孩子犯错,还在用打骂的方式吗?教你七种更有效的方式让孩子成长。”在这一期的西瓜视频中,多多爸详细介绍了如何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好孩子,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移步西瓜视频进行观看。
关注@阳妈育儿大作战,一起聊育儿,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