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诊断与防治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诊断与防治
一、什么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只有抗原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什么意思?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对乙肝病毒DNA起到保护作用。当人体发现乙肝表面抗原了,这只能说明人体内有乙肝病毒外壳,但是外壳里面有没有乙肝病毒DNA还要通过乙肝PCR检查来确定。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几种情况:
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1000,一般认为此时只是体内存在乙肝病毒的表面外壳,不存在乙肝病毒DNA,不存在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只需要定期检查即可;
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1000,说明了体内存在完整的乙肝病毒,有复制性和传染性,传染性的强弱要根据乙肝病毒DNA的数量来决定。
因此,当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时,也不要惊慌,要结合PCR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表面抗原阳性是乙肝吗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乙肝潜伏期。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感染者血清中最早出现的HBsAg阳性。一般在乙肝发病前2-3周已阳性,发病时达高峰,80%的感染者在发病后4周内消失。
2、体检或验血偶然发现HBsAg阳性,可能是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亦可能是感染后因症状轻微而未及时诊治,发现时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但HBsAg阳性。故称为“健康的带毒者”需经常检查肝功能,如果血清转氨酶一直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3、慢性乙肝。有症状和体征,不仅HBsAg阳性,同时有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且血清转氨酶又经常升高,这此情况表示患者体内病毒在繁殖,对肝脏不断损伤,最后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可发生肝癌,应积极治疗。
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在查体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便以为自己得了乙肝,心情非常沮丧,而其周围的人也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传染,尤其是未婚青年更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事实上,单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不能断定其有无传染性的,而主要取决于病毒在肝内的复制程度。如果病毒的复制很活跃,大量的病毒颗粒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人的血液就有很强的传染性。
二、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具体包括精液,阴道的液体,乳汁,血液,淋巴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与外界相连,储存的体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父婴传播
乙肝会发生家族聚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家庭中,因为母亲或父亲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使自己的子女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乙肝的母婴传播外,人们还发现患有乙肝的父亲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因此,小编在这里提出了乙肝的父婴传播的问题。
不同的是,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是围生期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的母婴传播也可称为母婴垂直传播。但是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
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性传播
对于乙肝患者是可以通过性传染的,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乙肝传播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
三、乙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传播广、危害大,感染易形成持续带病毒状态或转为慢性感染,少数可演变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统计表明,全世界HBV感染者和携带者达3.5亿人之多。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血样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表明,我国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09%,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例[1]。
1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乙肝“两对半”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1乙肝“大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这表明乙肝病毒完整存在,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此时检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升高,或做肝穿检查,证实炎症存在,表示肝炎呈发病状态,必须进行治疗,同时需联合使用抗病毒和恢复肝功能的药物。
1.2乙肝“小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小三阳”预示患者的传染性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但不少乙肝“小三阳”患者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且病情迁延不愈。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乙肝“小三阳”检出率依次增加,这是乙肝病毒变异所致,仍需进行治疗。识别乙肝“小三阳”好坏的标准:如果肝功能始终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为好的征象;如果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阳性,肝功能异常,则为坏的征象。
1.3乙肝“小二阳”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其临床意义和乙肝“小三阳”基本一致,“小三阳”和“小二阳”有时可以互变。
1.4单纯核心抗体阳性单纯核心抗体是乙肝核心抗原的总抗体,阳性时表示既往有乙肝感染或现症感染。核心抗体的两种分型,即IgM和IgG。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炎症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着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已康复。
1.5单纯表面抗体阳性表面抗体对是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中和性抗体,注射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使其产生。一些人在感染病毒后主动产生表面抗体。
1.6几项抗体同时阳性即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同时阳性,或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这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清除,身体恢复健康,个别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DNA阳性,这时要考虑是否有病毒变异存在。
四、乙型肝炎中西疗法
1中医疗法
1.1明矾取明矾适量,研粉装入胶囊,每次1g,每日3次。或顿服3g,孕妇减半,一般以10~30天为1个疗程。
1.2苦胆猪鲜苦胆适量,取胆汁焙干,研成细面,入胶囊备用。黄疸系数在10~40u者,日用量9g;40~70u者,日用量12g,70~100u者,日用量15g。每日服3次,每次服1/3量。
1.3糯稻草糯稻草45g,用水洗净,切成3cm,加水500ml,煎取300ml,呈淡黄色味微甜的汤液,过滤即成。分2次服,1日服完(成人量)。
1.4板蓝根板蓝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
1.5蜈蚣蜈蚣1条,研末,鸡蛋1个,一头打个洞,将蜈蚣末倒入蛋内,搅匀,封口,文火煮熟。每晚睡前吃1个,连服3天,停3天为1个小疗程,连服3个小疗程为1个大疗程。同时配服中药汤剂。
1.6三七生三七粉适量,口服,每次1.5~2g,空腹温开水送服。
2西医疗法
2.1α-干扰素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用于治疗慢性乙肝迄今有近30年的历史,疗效确切,它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明确的长期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之一[2]。α-干扰素用量每次30~50μg(α1b-干扰素)或300万~500万IU(α2-干扰素),起始治疗为每日1次,2周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40%~50%病人达到完全应答,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出现血清转换,疗效长期稳定。慢性乙肝经α-干扰素治疗后可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由深圳科兴公司生产的α1b-干扰素(商品名为赛若金),已成为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长效聚乙二醇IFN-α(PEGIFN-α)有抑制HBV复制和调节免疫的功能。长效IFN-α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在肾脏排泄时间减慢,明显延长了半衰期,在体内发挥较持久的抗病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疗效,仅需每周给药1次。
2.2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中代表药物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拉米夫定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在用药早期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使血清HBVDNA水平很快下降[3]。治疗1年约20%的病人达到完全应答,但停药后易复发。用药超过6个月有可能会引起病毒变异。治疗1、2、3、4、5年后HBV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率分别为22%、29%、40%、47%、50%。
此外,阿德福韦(adefovir,PMEA)属广谱抗病毒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患者仍有效,并有免疫调节作用。PMEA用药后短期内可使HBVDNA水平显著下降。L-脱氧胸苷嘧啶(L-dT)又称特比夫定与恩替卡韦(ETV),均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可选择性抑制HBV复制,无明显不良反应。L-dT每日400mg,具有较好的抗病毒疗效。ETV每日5mg可使HBVDNA持续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