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师说他是北洋政府时期的陆军上将又是
说起从温州走出的女作家,琦君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她被认为是一位与冰心齐名的一流散文家,小说《橘子红了》曾被改编为电视剧,引起热烈反响。
其实,琦君的父亲潘鉴宗,也是那个时代值得一书的名人——
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领上将军衔,曾领兵讨伐张勋复辟、出省援助粤军,对浙江政坛的走向产生过影响。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潘鉴宗,陆军上校参谋军官时期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
作为温州旅杭同乡会发起人,连任第一届至第三届正会长;
参与创办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瓯海医院,发起修复景德寺,资助光绪《永嘉县志》补刻本,与黄溯初、吕文起、吴璧华、杨雨农等近代慈善名人密切合作,为温州近代化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出资创办庙后小学(鉴宗小学),大大改善家乡及附近县份贫苦人家的上学条件;
他生平购藏了不少书籍,自号藏书楼为“养生寄庐”,后来5637册书籍被捐赠给籀园图书馆(今温州图书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琦君
当然,教养潘希珍(琦君)长大成材,或许可视为潘鉴宗生平最出色的成就。
瞿溪老街走出的陆军上将
瓯海瞿溪老街,在近代温州是个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地方。
曾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的潘鉴宗,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名人之一。
潘鉴宗(1882-1938),名国纲,永嘉县林垟庙后(今属瓯海泽雅)人。潘鉴宗少时家贫,21岁考中秀才,由于乡绅张玉书等人的鼓励与资助,弃文习武,考入福建武备学堂。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内的尚武堂
提起近代中国的军校,黄埔军校几乎无人不晓
,但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却是另一个军校的学生,它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陈诚、白崇禧、张治中、叶挺、傅作义、薛岳、李济深、邓演达、孙传芳、吴佩孚、蔡廷锴、蒋光鼐、顾祝同……这些军界名人,都在这所学校的校友名单上。1910年,潘鉴宗被保送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当年7月,经陆军部批准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陆军军官学校。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内的井亭
民国元年,潘鉴宗复入陆军大学,成为段祺瑞的得意门生。1913年春毕业后,他被段祺瑞委派为陆军部中校参谋,段祺瑞缮交亲笔信,派亲信副官和卫队与潘鉴宗一同南下。
潘鉴宗很快担任了浙江督署上校参谋,并一路当到了第六师参谋长。1915年第六师改称浙江陆军第一师,潘鉴宗仍任参谋长。其间,潘鉴宗还曾奉派出洋考察军政。
这段时间,潘鉴宗参与浙江军政事务,不仅主持制订及合作修正《军士上等兵教育指针》等多部规章或教程,且参与讨论治理浙江计划、因应国体变更问题、调节督军吕公望与省会警察厅长夏超之间的矛盾。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潘鉴宗担任“讨逆军支队长”,次年还曾出省援助粤军。
1919年春,潘鉴宗出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并晋级中将。1924年秋,“齐卢战争”爆发,战争的主角是江苏督军齐燮元和浙江都督卢永祥。卢永祥派郝国玺防守温州,并以浙江一、二两师的主力
,集结于温州附近,归师长潘鉴宗指挥。这场大战造成衢州、处州大部损失严重,惟温州在吕文起(渭英)等乡贤的斡旋之下,幸免于此次兵灾。后来卢永祥战败下野,最后远遁日本,潘鉴宗也通电下野。1925年,段祺瑞执政,潘鉴宗被“召赴北京,加上将衔,列席善后会议,既为执政府参议”。民国丙寅(1926年),从北京返回温州,次年迁居杭州。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蒋介石题“我思故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潘鉴宗由杭州携眷返乡避乱,次年病逝在瞿溪潘宅。
潘鉴宗去世后,蒋介石题“我思故人”致哀,并曾写挽联:“大将令终天所靳,急流勇退古称难”。他生平的藏书字画,身后由琦君经手或其他亲属出面,分赠杭州浙江大学与温州籀园图书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浙瓯日报》当时的报道。王长明供图
热心公益,为温州近代化事业贡献良多
在女儿琦君的笔下,“父亲生平有有两位最知己的好友,一位杨雨农伯伯,一位刘景晨伯伯。”杨雨农曾任温州商会会长,是民国时期温州著名的实业家与慈善家,刘景晨是永嘉知名耆宿,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潘鉴宗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杭州,他作为温州旅杭同乡会发起人,历任第一届至第三届正会长,第四届、第五届名誉会长,温州旅沪同乡会名誉会董,温处旅杭同乡联合会副干事长。为购置温州旅杭同乡会会馆,潘鉴宗不仅出资最多(第一次四千大洋),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为争取安徽省发还芜湖米局向温商附收的关税,与林大同谒见省长沈金鉴,恳请省政府出面与北京税务处交涉。经过不懈努力,这笔关税最后得以返还,温籍米商感动之余将其中八成税金共一万一千一百多元捐赠同乡会,为购置会馆打下坚实基础。此后,为保证同乡会的有效运转
,潘鉴宗以他的声望与财力继续给予支持。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家乡,他参与创办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瓯海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的前身)。瓯海医院首任院长杨玉生,正是浙江陆军第一师军医正出身。普华电灯公司改组之后,潘鉴宗出任董事。潘鉴宗与黄溯初、吕渭英、吴璧华、杨雨农等当时温州非常有影响力的实业家、慈善家等各界人士密切合作,造福乡梓,为温州近代化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潘鉴宗热心文化和教育事业,出资创办庙后小学(鉴宗小学),对学生免费提供食宿,大大改善家乡及附近县份贫苦人家的上学条件。他还资助光绪《永嘉县志》补刻本。民国十一年(1923),潘鉴宗于在家乡建造中式大庄园——潘宅庄园。五十年代,这里被扩建为瞿溪中学。如今,这里是三溪中学和琦君故居所在地。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潘宅养心寄庐旁琦君笔下的玉兰树
他不仅出资修建飞霞桥,而且为家乡纸农着想,修造瞿溪至林垟、庙后、藤桥等地山路五条,石板桥两座,路亭三座。
1925年,潘鉴宗出资重修瓯海郭溪的景德寺。1927年,弘一大师曾在景德寺住了一年左右。1949年,景德寺成为温州和平解放谈判所在地。1949年5月,浙南游击纵队代表与当时国民党守军二00师师长第五区(温州)专员,保安司令叶芳的代表选择在这里进行谈判,达成“叶芳率部起义、和平解放温州的协议”,使温州这座东瓯古城避免了血肉之灾。景德寺现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教养琦君长大成材
琦君1岁时生父病故,4岁时生母病亡,自小由伯父潘鉴宗领养。在琦君的作品里凡是提到的“爸爸”和“妈妈”,指的就是伯父和伯母。
她的散文里,“母亲”是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温和善良、勤劳俭朴、宽容慈悲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琦君童年生活的瞿溪潘宅
而父亲则是一位儒将,既是严父,又是慈父。琦君在散文《父亲》中写道,父亲尽管在病榻上,“常口授《左传》、《史记》、《通鉴》等书,要我不仅记忆史实,更要体会其义理精神,并勉我背诵《论孟》、《传习录》、《日知录》,可以终生受用不尽。《曾国藩家书》与《饮冰室文集》亦要熟读。”琦君写到父亲对她的影响:“父亲的教诲,使我于后来多年的流离颠沛中,总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撑我,不至颠仆。”
潘鉴宗与夏承焘、刘景晨等文人名士交往,也为琦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氛围。琦君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最得意的高足之一。夏承焘早年在瞿溪执教时,就与潘鉴宗是朋友。他曾在诗中提及:“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学语时。”中学毕业后,琦君进入之江大学,成为夏承焘的学生。而潘鉴宗的知己好友刘景晨则善诗文书画金石,绘画尤长于画梅。琦君也爱吟咏梅花,作品中多处写到梅花意象,还曾写过小说《梅花的踪迹》。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恩师夏承焘赠予琦君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潘鉴宗有个堂弟叫潘国宝,是台湾著名歌手潘安邦的爷爷。潘安邦曾经唱红过《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等歌曲,风靡一时。
1948年,潘国宝的长子潘长坤随国民党军队退至台湾,后升至少将。潘长坤的长子就是潘安邦,他演唱的许多歌曲走红内地,2005年他随《欢乐中国行》来到温州,用现学的温州话称“我是温州人”。
参考资料:
《历代人物与温州》潘长庚 主编
《潘鉴宗与温州旅杭同乡会题记》 卢礼阳
《留予他年说梦痕 一花一木耐温存——寻访琦君笔下的故乡》文、图 周吉敏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