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决定西周兴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历史上,决定西周兴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历史上西周的兴衰,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 私有土地日益发展, 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 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 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可以说,西周是因武王而兴,更衰败于“周召共和”。
那么,西周的兴衰,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其实,就是一套资源、战争、人心的链式反应。
其次,周人控制着东亚地区最丰富的金属资源,还能从淮夷之地勒索到无数战略物资。周人的青铜储备有多丰富?他们不但能保证青铜武器在军队里普及,还有多余的青铜铸钱铸鼎铸战车零件。
最后,周人又能借地利之便,饲养特产战马,此外还可从东夷地区缴获马匹作为储备。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让周人在对外战争期间所向披靡,屡屡以压倒性优势击败猃狁、犬戎、东夷、淮夷,缴获更多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南方源源不断的青铜矿石,北方茁壮成长的战马,从理论上来看,周人的王朝霸业似乎像是常青树一样,百利而无一害。这种有机循坏,让周人凌驾于其他部族之上。就像一篇历史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周人“以犬戎之良马胜淮夷,以东夷之利兵克犬戎”,充分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历代周天子的如意算盘打得虽然好,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关键。
因为,这个完美的战略循环,是建立在周王朝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常胜的基础上的。自古以来,兵家之事变幻莫测,再软弱的敌人也有翻盘的可能,更何况,是始终没有停止进取的淮夷和犬戎呢?
淮夷所处的地区,在东亚中纬度偏南,湖泊河泽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即便大周王朝的战马能够日行千里,但该地区覆盖率极高的溪流和沼泽终究能让战马失蹄、车轮陷落。“丧六师于汉”,历代周天子将欺负淮夷当成了勒索青铜的常态,谁知这种情况却在周昭王这一代戛然而止。兵员和战马的损失,让周人迫切地递补青铜和马匹的需求。
周人的需求,是通过战争来满足的。战争若无法取胜,那么,青铜矿和军马的供给链就会随之断裂。不论何时,一味地穷兵黩武,靠战争发财的王朝都无法长盛不衰。周厉王仰仗所向披靡的戎车,战胜了噩侯驭方。然而,被“国人暴动”推翻的,同样是周厉王。
周武王的崛起,表面看来风光无限,但却为后世的周天子留下了祸端。
以战养战的思路究竟是否可行?黎民苍生的倒悬之急何时结束?又该如何从战争的泥沼中完成转型?
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西周便无法长盛不衰。
随着战争带给老百姓的压力越来越大,愚蠢的厉王选择堵住群众的嘴巴。最终,民愤决堤,在“国人暴动”中西周国祚进入倒计时,随着“周召共和”的开始,中国历史迈向崭新的一页。
- 上一篇:唯一能阻止秦灭六国的人是谁呢
- 下一篇:乾隆皇帝为何对自己的父亲不怎么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