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舱腰腹舱是常还是核再谈机炉舱的布局上
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提到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问题。大平板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船体的前半部分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巨大结构。舰船的核心部位,即机炉舱,已经显露无遗。这艘船采用了前后两个主舱和中间的动力发电辅舱布局。与目前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的布局有所不同
。这种布局原则上与苏联早期超大吨位舰艇的机炉舱布局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又有所改进和提高。“机炉舱”这个词语是舰船工程领域的专业术语,起源于蒸汽锅炉时代。在那个时期,蒸汽动力舰船内部配备了七八台甚至十几台燃煤锅炉
,以及相应的蒸汽透平,也就是俗称的蒸汽轮机。燃煤锅炉通过烧煤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蒸汽轮机高速旋转。这种旋转力量再通过庞大的变速齿轮系统,协调减速后带动大轴和螺旋桨。这样,蒸汽动力舰船就能够快速前进。当时的蒸汽大舰已经可以在早期达到每小时30节的高速,这是如今很多柴油机、燃气轮机甚至核动力舰船都无法企及的速度。由于燃煤大舰的底仓内部有大量炉子和蒸汽机,所以称为“机炉舱”。然而,现代的大舰早已不再使用燃煤动力
。但“机炉舱”这个名称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机炉舱内设备庞大、重量巨大,必须位于舰船底仓重心附近。这些设备下面只有双层船舶底壳,纵横交错几乎填满了全船水线以下的中腹部。而且,机炉舱的高度也相当可观,几乎贯穿了正常的3到4层内甲板。因此,机炉舱和辅助机舱的整体体积是相当庞大的。一艘吃水10万吨的大舰,其机炉舱和辅机舱的总体积可高达2万甚至3万立方米。由于机炉舱在安装设备之前内部空间很大、很宽敞,因此常常被误认为是大型登陆舰的船坞舱,甚至被错认为是飞机机库。但需要强调的是,机炉舱的位置相比船坞舱和机库更低。只有在整艘舰船完全成型后,才能清晰看到机炉舱的大部分位于水线以下。因为机炉舱位于水线以下,并且内部空间较大,所以它成为了全舰最重要的部分,需要特别防范鱼雷和水雷的袭击。无论是隔舱装甲、水装甲还是现代的凯夫拉装甲,都会被设置在机炉舱两侧。然而,即使是再坚固的装甲也有可能被击穿。一旦机炉舱被击穿,内部的2到3万立方米的空间,除去机器和管道的体积,就等于会灌入1万吨以上的海水。这将对全舰的浮力和平衡构成巨大挑战。
当代的战舰通常都设置了前后七到八段横隔隔舱,此外还有数千个大小不等的蜂窝小舱室。然而,这些前后的隔舱和蜂窝小舱室的排水体积,都无法与机炉舱相媲美。一旦机炉舱被击穿,灌入海水的体积非常庞大,很容易导致大舰倾斜,同时失去动力。而且,一旦发生严重倾斜,无论对航母还是战列舰来说,都将立即丧失战斗力。因此,全球大吨位战舰的机炉舱布局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式的“吕”字型,即前后2段大通舱。另一种是苏联式的“器”字结构,采用了4舱布局。
美式结构的2大通舱,意味着前后机炉舱的空间各自占据了全舰的一部分。一旦被鱼雷击穿,该段机炉舱将迅速被海水淹没,从而避免了因为一侧机炉舱猛烈灌水而导致整体倾斜的致命问题。然而,采用这种布局方式的后果是,失去了50%的动力,也就是一半的舰船推进力。而且,船体中部一大段区域会完全淹水,就像当年泰坦尼克号在撞击冰山后,迅速进水并从中间折断一样。另一方面,苏联式的“器”字型4舱制,即使其中的一舱被重型鱼雷或水雷击穿,也只有四分之一的机炉舱会进水,舰船将失去四分之三的动力。尽管如此,船体必须迅速恢复横向平衡,必须迅速将破损的舱室对侧的压载水仓灌满水。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水平。
至于哪一种布局方式被大平板采用,以及这种选择是否表明了船舰的动力系统是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这将在下次的讨论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