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为什么会如此顺利对方是太菜了吗
诸葛亮南征为什么会如此顺利?对方是太菜了吗
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三国蜀汉丞相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
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其时刘备刚死,后主刘禅即位,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形势十分危急。但辅佐后主的诸葛亮,临事不慌,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命令各地闭关严守,息民殖谷。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政治,改革官职,修订法制。诸葛亮还致书雍闿,争取和平解决,但遭拒绝。同时急遣能言善辩的邓芝,两次赴吴,以刘孙联盟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说服孙权,重建了联盟,这就减轻了外部压力,孤立了叛乱分子。这样,蜀汉政权获得了喘息机会,通过整顿内政,形势趋于稳定。于此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平定南中的征战。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临行,参军马谡献策:“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接受了这一正确意见,坚持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兵分三路: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
李恢的中路军于进军路上,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李恢乘机突然出击,大破叛军,并与东、西路大军相互呼应。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渡过沪水(金沙江),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这时,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率叛军对抗蜀军。
小说《三国演义》中,分别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至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都是描写此战。不过当中的情节都是虚构,如将孟获奉为蛮王;雍闿、朱褒、高定三人是孟获之下;七擒孟获正史中没有说明,但小说却加以创造;而当中大多数南中人物,如鄂焕、祝融夫人、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