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尚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手机

揭古人没温度计南北朝时已可以测量腋温

时间:2024-03-18 来源网站:丽尚资讯

揭古人没温度计:南北朝时已可以测量腋温!

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传入中国的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等。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炉火纯青”……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的用语。冰瓶,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

网络配图

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观察火候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同火焰和颜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火候”法相当准确,因为不同物质的气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体。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相当于摄氏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这种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的方法,在古代许多领域都有运用,如古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也是观察火候,推测丹药是否能炼成。唐医学家孙思邈《四言诗》即称:“洪炉烈火,烘焰翕赫。烟未及黔,焰不假碧。”

观测火候,在现代冶炼、制瓷等多种行业中仍在运用。如陶瓷烧制,光看温度计烧不出优质陶瓷,因为测温仪上的显示并不能准确反映物体内部温度,得依据“火候”来操作。

“物候”,预测未来气温走势

——古代谚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中国古人不仅很早就已掌握了不同温度的推测方法,还发现了温度变化的规律,道家古籍《尹关子》即称:“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即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吸之即凉。”但比较遗憾的是,古人未能像圆周率、经纬度那样,给温度提出一个“中国数值”。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推测温度的方法很多。温度计只是实时温度的反映,古人还通过时序轮换和自然气象的变化,判断和预测当天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可以视为“物候”测温法。

由于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常说的“春暖花开”、“天寒地冻”,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语言。像推测眼下的高温天气,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并以谚语的形式在民间推广、流传:“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秋天大雾扑人面,当日太阳火炎炎”、“迷雾毒日头”、“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气象变化预测当日气温的一种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因记载时序、方便安排农业生产而来,也是古人预测气温的需要。通过对节气当天气象的观测,古人可以对未来气温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如本周7月7日刚过的“小暑”,此节气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所以谚语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为迎接高温,古人就会多吃消暑食品,以减轻高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下面将到的“大暑”,如果当天比较热,秋冬气温就偏高,谚语所谓“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夏季是否有高温天气,古人还从夏至日气象来判断,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一说。而“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则是古人预测低温的说法。类的还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广点通开户有返点吗

竞价教程

返利地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