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的原因有哪些教你如何预防发烧
发烧的原因有哪些 教你如何预防发烧
一、发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般以肛探华氏一百零三度或摄氏三十九度半谓之高烧。危险与否是另一问题。虽然小病可以高烧,反之大病可以无烧,但为安全计,一般都先假设高烧较严重直致以较找到肯定的原因。
【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病理】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发烧时首要是饮大量的水。其次是帮助身体散热:减少衣物(不可太少)、开少少风扇(开冷气要很小心)。可以服用正确份量的退烧药。
二、发烧的症状都有哪些
许多发热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体温曲线),有助于鉴别诊断。但可受治疗影响,因此仅在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有意义.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病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脓毒症、风湿热、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渗出胸膜炎等。
3、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脓毒症等。
4、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经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1天或数天反复发作)。是间日疟或三日疟的特点。
5、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呈波浪起伏)。可见布鲁芪菌病、恶性淋巴瘤、周期热等。
6、再发热(又称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热等。
7、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而完全解热)。多见于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8、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寒战: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如脓毒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炎、钩端螺旋体病、间日或三日疟。
面容:特殊的面容提示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可能。如伤寒病人的表情淡漠,流行性出血热的醉酒面貌。面色苍白见于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病等,再障等。伴有面部蝶形红斑的发热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疹:皮疹可见于发疹性传染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淋巴结:在发热病人应仔细检查包括肱骨上踝及耳后、腋窝淋巴结。局限性淋巴结肿胀常提示局部急性炎症病变。急性发疹性发热病人伴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强烈提示为风疹。坚实而肿大的淋巴结往往是部转移所致。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是何杰金芪病的表现,伴有不规则发热应想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恶性网状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弓型体病、艾滋病等。
三、发烧患者有哪些诊断方法
1、不规则热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2、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4、寇热(Qfever)是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柯克斯体病。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5、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6、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四、如何预防发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而并非是一种疾病。发烧是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只有找出发烧源,了解病因,才能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预防。通常情况下,发烧的最常见的诱发疾病是感冒,特别是流感。所以说,要预防发烧,主要就是做好感冒的预防工作。发烧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加强身体锻炼,多进行户外的一些活动,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必要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当然,自然预防方法是最佳的,任何药物或保健品都无法替代。
2)气候转变时要记得及时增减衣服,从而防止过冷或过热,要知道,气温骤变最容易引发感冒。
3)流行病期间尽可能地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衣着要凉爽透气,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预防发烧还包括其他的一些注意事项。由于发烧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
因此必须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者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患者。
患者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有些患者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烧仅抽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如果要是处理得当,对患者健康影响不大。
一般情况下,发烧对患者的身体组织器官的负面作用并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且能促使抵抗力的再次产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体温超过四十一摄氏度时,体内蛋白质进行分解,引起脑水肿等疾病。甚至,及时在得到有效治疗之后依然会留下脑病后遗症。所以,患者出现四十摄氏度以上高热就必须到医疗机构就诊,若是自己硬着头皮坚持,抵制就医,只有自作自受。
- 上一篇:腹膜后肿瘤多久复发一次如何护理腹膜后肿瘤
- 下一篇:春游踏青与保健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