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育儿穷养VS富养看曾国藩的育儿
01“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已经让现代的父母们发挥到了极致,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时甚至是过分的要求,都想尽办法,一律都满足。
不过,这样“富养” 孩子的方法,真的好吗?有没有想过哪天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了,会有什么结果?
新闻一:
据媒体5月9日报道,湖南芷江县25岁男子张某向父亲要10万元去香港购物,又向母亲要80万去买车,均被拒绝。
张某因此对父母产生怨恨,为泄私愤来到该县罗旧镇福满多酒楼二楼其父母的卧室内放火,欲将室内财物烧毁。张某点火后被他人发现,为阻止救火,还站在卧室门口持刀阻止他人进入。
新闻二:
新浪微博博主@一个失业父亲等待女儿归 近日发表了一篇长博文,这篇文章在加拿大华人社群中引发一片哗然!这位博主(父亲)来自四川成都,有一个18岁的宝贝女儿。这位父亲在文章中痛斥女儿和男朋友将自己为她存的300万积蓄(包括学费)在加拿大挥霍掉,还把自己和全家人拉黑。这位父亲无计可施,只好发微博求助诉苦。
父母们对孩子倾尽所有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无视父母的辛劳,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应当。
当他那贪婪的胃口,到了做父母的勒紧裤腰带也无法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变成凶狠的白眼狼,对父母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甚至如新闻中的这位儿子一样:纵火烧父母的房子泄愤,或者像这位女儿一样:骗走父亲的积蓄后,不顾父亲死活地拉黑自己的亲爹。
02备受宠爱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白眼狼?一度被当成掌上明珠来宠爱的孩子,为什么长大了会变成这样?
恰好在美国也发生过类似新闻,让我们透过这个新闻来看看原因吧。
一位住在美国比佛利山庄、年仅15岁的少女成天过着买、买、买,炫、炫、炫的生活,各种品牌包、鞋子、衣服、化妆品堆满她的屋子,衬托着她那无比优渥的物质生活。
巧合的是,她也碰到了母亲要缩减她零用钱的问题,母亲准备把她每个月的零用钱从5000美元砍到1000美元。
习惯了要什么有什么的富二代女孩当然不同意这么做,她选择把妈妈拖到脱口秀节目“Dr. Phil ”中去控诉,
要求妈妈把她零花钱至少提高到2500美元,
并买一辆23.1万美元的奔驰G class SUV 给她当16岁生日礼物。
富二代女孩说:
“从前想要什么,妈妈就会买给我,我就是这样被养大的,只知道这种生活方式,突然砍我的零用钱,我怎么活得下去!”
她不打算自己去工作、谋生,只想过这样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的锦衣玉食的生活。
节目组后来通过她的母亲了解到,
这个任性的少女一直被用错误的方式疼爱着,在她的成长期间母亲由于要工作,总是用钱来弥补她,
但她其实非常孤独、没有朋友,连高中课程都是透过网络完成的。
而且因为母亲对女儿的物质要求一再让步和一味满足,助长了她错误的价值观,让她觉得少了物质生活后自己一点价值也没有。
后来,女孩在节目中大哭,说出了压抑已久的话:
“名牌包就是我的朋友!妈妈根本不爱我,她只会给我钱!”
03父母为什么执着于富养孩子?
在我们家,先生总是很喜欢答应孩子的各种要求,只要在他可承受的范围内,他就会给孩子各种花钱。
按照他的说法,要是钱足够,只要孩子喜欢,他恨不得把超市都搬回家。
先生跟我说,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他一直渴望买一双球鞋。他略微提了一次,就被他爸爸拒绝了,而家里父母没日没夜地操劳,让他不忍心再要求。
别的伙伴们都穿漂亮的球鞋时,他只能穿布鞋;踢球的时候,他没有球鞋穿,他佯装不在乎球鞋,只能假装根本不在乎球鞋,还对别人说光脚也一样可以踢好球呀。
那种受穷的心情,他一点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尝试一次。
于是,有先生在的时候,孩子总是提出各种尝试突破底线的要求,先生只要稍有迟疑,孩子就会撒泼打滚。
王姐和老公很爱孩子,但似乎更爱工作,况且他们的工作总是很忙,
于是给孩子请了很贵的育儿嫂,美其名曰:“孩子交给懂孩子的人来带。”
每天上班去的时候,孩子没醒,下班回来,孩子已经睡了。
但凡儿子有什么要求,用钱可以办得到的,他们都会答应孩子,喜欢给孩子买买买,花花花;
在买买买、花花花的时候,能看到孩子高兴的笑脸,他们便觉得自己没有亏欠孩子:
“我们没有时间陪你,但是物质上的供给没人能和你比。”
他们的孩子穿着锦衣华服,划拉着最时髦的电子产品,
却总是一副淡漠的表情,不善与人交流,
没有朋友,形单影只。
04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该“富养”?
提起曾国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更难得的是,他不仅仅是自己出色,教育方式也同样非常厉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家族的教育走向:
从他起的曾氏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在该“穷养”还是该“富养”这个问题上,曾国藩是这样看的:
物质上: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解释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
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
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当然是等着坐吃山空。
如果没有依靠,一天不做事,就要受饥受寒,
那就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了,结果就是成大器啊。
并且在子女教育中,他要求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即使自己担任了两江总督,在家里也是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而且天天如此,
他告诫子女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精神上:
再忙也别忘了孩子。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但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缺席。
当他长年在外、无法经常当面督促子女的时候,
就将写信作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据记载,其在1861年就写了超过253封家书。
他在信中给孩子布置任务,如读书,写文章等等,
然后让子女在回信中将自己完成的作品附上,让他检查和点评。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会抽空阅读子女书信,
回信讲他自己遇到的事情,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对子女作业做的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不足的指出纠正。
套用现代的观念,曾国藩所提倡的即是:
物质上要适当地“穷养”孩子:
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体谅父母的不易,
培养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谋生;
精神上则要毫不吝惜地“富养”孩子:
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提高孩子的见识和修养,
身体力行做孩子最好的导师和榜样,
因为留下的财富终将化为乌有,一代代传承的思想才会让孩子们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