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尚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数码

乙肝受体,我国对乙肝受体的研究

时间:2023-09-06 来源网站:丽尚资讯

乙肝受体,我国对乙肝受体的研究

一、乙肝病毒受体已确认,攻克乙肝还远吗?

乙肝病毒通过什么渠道进入人体,全球科学界已寻找近半个世纪。中山大学王一鸣、高志良教授的课题组证实NTCP是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这为彻底治疗乙肝的新药研发,提供了药物靶点及前期研究基础。

继我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教授的课题组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人肝细胞的一种胆汁酸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是乙肝病毒的受体。该研究表明,肝脏胆酸转运蛋白(NTCP)是一个强有力的乙肝细胞受体候选者。NTCP是由SLC10A1基因编码,其能够将胆汁酸输送到肠肝循环中的肝细胞内。尤其是,体外研究表明SLC10A1基因的p.Ser267Phe变异导致了HBV受体功能的丧失。

中山大学王一鸣、高志良教授的课题组基于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TCP是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至此,我国科学家已完成了从体外至病人的乙肝病毒受体的研究,成功发现这一受体。由于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病毒性肝炎(丁肝)肝病毒共用同一受体,这一受体也是丁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

二、乙肝受体的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才能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因此,如能找到该受体,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乙肝感染机制,并为感染及相关疾病提供有用的治疗靶点。可是,这个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未能解决。

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乙肝卫星病毒HDV。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病人3000万,每年约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虽然目前已有乙肝疫苗,但全球每年仍有近百万人死于乙肝和相关疾病,并伴随有相似数量的新报告病例。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但其相关的细胞表面受体却一直是未解之谜。全球多个知名科研机构的顶尖科学家在寻找乙肝病毒细胞表面受体。研究表明,迄今所发现的这些分子都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功能受体分子。

三、我国对乙肝受体的研究

1、研究历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李文辉团队自2007年起开始了相关研究。与灵长动物非常类似的小动物树鼩,是除人类和黑猩猩以外唯一能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物种。李文辉团队从树鼩入手,首先绘制了一幅高质量的树鼩肝细胞基因表达图谱。他们通过独创的纯化手段深入分析后发现,肝脏胆汁酸转运体(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会与乙肝病毒包膜蛋白的关键受体结合域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随后,他们在相关细胞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肝脏胆汁酸转运蛋白的确是病毒感染所需的细胞受体。他们还鉴定出NTCP上关键的病毒结合区域。比如猴子的NTCP通常不能结合乙肝病毒,但只要突变其NTCP上一段极小的区域,就能使之变成有效的HBV和HDV受体。[1]

2、研究成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的科学家经过数年攻关,终于发现了乙肝受体分子。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13日的《eLife》杂志上,题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功能性受体”。该杂志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杂志。

四、发现乙肝受体,该如何防乙肝感染?

1.注射乙肝疫苗

可以说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佳方法,专家提醒,无论是新生儿还是成年人,在接种乙肝疫苗的时候都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即:"0",尤其是新生儿更要注意尽早的注射乙肝疫苗,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会注射第一针,而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等到宝宝半岁的时候都要进行第三次的乙肝疫苗注射。

2.切断唾液传播

患有乙肝疫苗的患者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感染源,不管是其使用过的工具还是其唾液,都携带有大量的乙肝病毒,如果不小心接触的话必须要及时消毒以及做好其他的预防措施,以免被乙肝病毒所感染。专家提醒,在50~8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型炎病毒,因此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避免直接性接触。尤其是哺乳期间的新妈妈,多半都有嘴对嘴地喂食的习惯,这个习惯很容易导致新生儿被传染乙肝病毒。

3.搞好卫生

可以说各种蚊子、苍蝇、跳蚤等都是传播乙肝病毒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会吸血的节肢动物也都是传播乙肝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必须要搞好家居的环境卫生工作,除此之外在平时生活中还应该注意勤洗澡、勤换衣服,并且还应该勤洗勤晒被褥,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吸血昆虫集聚在你周围,从而加大乙肝感染的几率。

中华传奇期刊

现代英语期刊

中国航班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