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明星徽州古地名4徽州的气质美女婺
婺源现在属于江西省,但她本属于安徽,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1934年,蒋介石出于“剿匪”的需要,将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对此,徽州人强烈不满,包括婺源县在内的各处婺源同乡会纷纷疾声力呼,甚至给蒋介石呈送公开信反对改隶,但被蒋驳回。后来不断发起的“回皖运动”,连胡适都参与进来,向蒋转交请愿书。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婺源位于徽州上游,是徽州的门户,从唐宋以来就一直隶属于徽州,从文化、军事、经济及民生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徽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朱熹是徽州人的骄傲,徽人潜移默化,徽州蔚为礼教之邦而蜚声远近,婺源入赣,“徽人”文化精神的象征的朱熹岂不成了“赣人”?而且明清以来,长江中下游一带素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各地都有“徽州会馆”的设置,一旦婺源改隶江西,将严重打击徽州的商业文化,彻底瓦解曾执中国商界牛耳的徽州商帮。
终于,婺源在1947年划回了安徽。不过因种种考虑,1949年,婺源再度被划入了江西。
现在的婺源,以其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和无处不在的“徽文化”特色,让她成为热门旅游地,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中央电视台那句“梦里老家,江西婺源”的广告语,那不断在你眼前闪现的清碧的河流、葱茏的田垄、漫溯的竹筏、恬静的村落、一望无垠的油菜花和油纸伞下走姿婀娜的美女,让我觉得,如今的婺源,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吸引人目光的“气质美女”了!
我说她是“气质美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名字的由来。
婺源设县始于唐代。由于发生了洪真谋反,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的怀金乡置婺源县,初治清华镇,隶歙州。唐末县治迁至弦高,即今治紫阳镇。北宋“歙州”改称“徽州”,婺源县仍然属之,而且是一属千年!而“婺”本从“敄”从“女”,加上“怀金”“回玉”这地名,以及与“徽”有关的词儿“徽睇”“徽号”“琴徽”,仿佛都跟美女有关!
“婺源”县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差不多都集中在“婺之源”上,但“婺”是指什么,解释就不一样了。一种说法“婺”是指“婺水”,由此把“婺源”与浙江金华市联系起来,因为金华古代称“婺州”,“金华江”别称“婺水”。但此“婺水”距离“婺源”甚远,不是一个水系。真要是依水得名,乐安江上游在婺源这条支流也叫“婺水”,应该更贴切。而且,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没能解释清为什么要叫“婺水”呢?
所以,我更倾向于“婺源”是得名于“婺女星”的说法。按《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须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则吴之分野也。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主布帛裁制嫁娶。”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在《江南道二·婺州》中释源“婺州”说:“隋开皇九年平陈,置婺州,盖取其地于天文为婺女之分野。”
婺源也在婺女星的分野,合情合理。而且,我觉得更好。《集韵》说“婺”字本意为“美貌”,《康熙字典》也解释为“美貌”。想想看,一个貌美的女子,和心灵手巧的织女比邻,又是在“主布帛裁制嫁娶”,也难怪婺源的美景堪比天上的“五彩云霞”了。更关键的是,这个“美女”还心地善良!
相传上古之时,婺水流域突发洪水,婺源一片汪洋。灾难之急,危难之际,一位貌美女子骑一条巨鳙逆流而上,见一蛟龙正在兴风作浪,于是随手取经卷砸过去。蛟龙受伤逃走,洪水退去,民众得救。那坐骑大鳙鱼也搁浅了,化身为现在的大鳙山。貌美女子因功被玉帝赐封为“婺女星”,掌管此间分野。由于婺源境内是“婺女星”起源地,“婺源”因此得名。在婺源,的确,你还能看到香火旺盛的“婺女庙”。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婺源发展经济的不二法门,自然就是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婺源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不假,境内古村落都是徽派风格就是证明;但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他特色文化,增添其他旅游资源,扮靓这位受人敬重的女子,使之更有内涵、更有文化,岂不更好?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才是让“辉煌”持续的保证!
唐人方干有一首《和剡县陈明府登县楼》诗,我觉得拿来说婺源也很合适:“郭里人家如掌上,檐前树木映窗棂。烟霞若接天台地,分野应侵婺女星。驿路古今通北阙,仙溪日夜入东溟。彩衣才子多吟啸,公退时时见画屏。”
“徽州”内涵还在,又多了些另外的、但很配搭的“靓点”,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进到梦境却又回归质朴的闲适、惬意感。
我很喜欢婺源,她是的确是“美女”,而且是带着徽州特色的“气质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