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育儿知识宗旨为群众办实事
近日大众卫生报头版刊登了我院在探索儿童友好型医院的探索和实践,文章题目《儿童友好型医院是怎样炼成的——走进孩童世界,了解家长感受》,全文如下
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进一步优化社会公共环境、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这一目标任务将在本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期间全面推进。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与儿童健康、儿童安全、儿童文化、儿童参与等息息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400多个儿童友好型城市,我国仍处在构建的初期阶段,而打造儿童友好医院正是构建的基础之一。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正在打造中的儿童友好医院?其将怎样承载孩子和家长们的希望?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本报记者走进上海市儿童医院,在这家汇集智慧医疗与人文关怀的专科医院一探究竟。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特别强调,要将儿童的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给予儿童参与决策的权力;提供儿童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满足儿童各类行为活动的需求。
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记者看到,他们正以“四个一”推进儿童友好医院的建设。
一幅愿景:“高龄”儿童专科医院的新探索
1937年正值战时,中国儿科专家富文寿、中国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苏祖斐等前辈创建了一所“难童医院”,免费收治大量流离失所的难童。这正是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前身,也是我国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医院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人文、公益、慈善”的种子,传承“为儿童服务就是幸福”的宗旨。如今,她已成为一所拥有一批重点学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
这家拥有84年历史的儿童专科医院,于2012年提出建设“智慧医院、人文医院、精品医院”的服务愿景,人文关怀正式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儿童医院不断探索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如何在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尊重儿童权益、保障患儿身心健康?如何充分考虑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该院于广军院长介绍,2014年6月1日,儿童医院泸定路新院区正式运行,“儿童友好”的理念从设计开始,就加入新院区的建设中。环境设计、诊疗全程的健康服务等方面从儿童角度出发,会使更多儿童得到社会关爱,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儿童友好型医院不同于儿童游乐场,需要从整个医院的建设体现对儿童的关怀,满足儿童的利益。具体来说,就需要在医院建设中,以儿童的视角规划和创建,尊重和满足他们的权利与需求,保障他们安全就医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于广军介绍,儿童专科医院的儿童友好服务,需要具备几个特征:所有儿童都能便捷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在公共资源分配、政策制定、日常管理中,始终贯彻儿童权益优先原则;兼具儿科临床医疗服务、儿科医学教学、儿科护理教学、儿科临床医学研究、儿科基础研究、儿童保健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儿科医疗服务基地;为所有就医的儿童创造安全的环境和空间条件,在这些环境中他们能够安全就医、适当娱乐且享有表达的机会;给予弱势患儿群体更多的关爱,比如大重病患儿、家庭困难的儿童等;消除因为性别、信仰、社会和经济差异造成的就医歧视。
一个链条:健康社工缓解家长育儿焦虑
在儿童友好医院的建设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因其特别的身份脱颖而出。儿童友好型医院倡导的“儿童为本”服务理念,与社工服务中坚持的“案主本位”一致。医务社会工作者拥有医学与社会工作相互整合的专业背景,因此承担着医学与社会工作链接的服务任务。
儿童医院社工部在长期服务中,深入贯穿人文服务理念,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协助医院的慈善和志愿服务,打造更多儿童友好品牌服务项目,在构建儿童友好医院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7年前,该院社工部调查发现,家长普遍存在育儿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一旦孩子生病往往手忙脚乱。同年,社工部推出“家长学校”健康讲座项目,每周末通过医院微信招募、线下专家讲座的形式,解答家长关心的问题与困惑。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已成功组织431期线下活动,惠及4.5万余人。家长们在育儿知识积累上有了普遍提升,同时提高就诊有效性,增进医患关系。
2016年,该院社工部率先从服务患儿及其家长需求的医务社会工作视角,正式拓展至服务社会广大普通家长育儿需求的健康社会工作视角。近年来,“健康社工”通过专业服务,帮助父母提高育儿能力、缓解育儿焦虑;通过协调家庭育儿角色,促进形成良好的育儿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健康成长。
该院开展的《1-3岁家庭育儿》调查结果显示,41.3%的家长感到“照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令我感到灰心丧气”;65.7%的家长感到紧张焦虑;49.2%的家长表示不能协调好工作和照顾孩子的时间;36.3%的家长表示“与我父母相比,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去做个好父母”;77%的家长希望提高育儿的知识和技巧;72%的家长希望能了解和掌握儿童常见疾病预防;61%的家长希望拥有改善家庭沟通方式的技巧。
育儿如何平衡传统与科学?社工部主任钮骏发现,只普及育儿知识已无法满足家庭需要,还需同时做好家庭关系的协调,建立科学的家庭育儿观,才能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为解决现实问题,2017年, 由儿童医院、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联合打造的“妈咪宝贝帮”健康支持服务项目正式落地,在家庭、医院、社会等方面给予家长全方位支持,率先探索“健康上海”妇儿类大健康综合教育的新模式。从备孕、孕期到0~1岁、1~3岁、3~6岁多阶段,这条“干预链”为家长和儿童提供身心健康支持。经过连续多年实践,目前项目已服务1000余名家庭成员,取得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效应。
一种集结:全方位关爱融入亲子日常
去年,全国首个由医务社工加盟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家庭育儿“MDT(多学科)门诊”正式开诊。该门诊由医院儿童保健科牵头,由儿保医师、儿童治疗师、健康管理师、社会工作师、亲子关系评估师、护师等专业人士组成,共同为家庭提供“身、心、灵、社”全方位的诊断和治疗。
多年来门诊发现,父母对健康育儿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孩子少生病、能吃能睡,大部分家长还希望得到家庭育儿的科学指导和帮助。于是,家庭育儿“MDT门诊”应运而生,除了指导家庭开展婴幼儿母乳喂养、培养儿童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睡眠习惯、高质量亲子互动之外,还会有针对性地对父母及家庭提出育儿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向父母传授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技能,帮助父母发现和改善育儿过程中的问题或明确要改善的重点,鼓励和帮助父母制定阶段性的家庭育儿计划。
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王瑜介绍,家庭育儿“MDT门诊”运行一年后,除了帮助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的育儿能力提升,医院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一些特殊儿童,例如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在一个有多动症儿童的家庭里,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代际关系、夫妻关系等都可能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帮助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学会如何调和这些关系,便成为社工参与“MDT门诊”的目标。
“捣蛋鬼”磊磊在学校出了名:上课坐不住,影响课堂纪律;下课常打架,气急败坏向窗外抛物;回家后,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熬夜才能勉强完成……经家庭育儿“MDT门诊”诊断,明确患有多动症。医生一方面叮嘱其坚持服药,另一方面,对其家长和班主任开展多动症相关知识及基本行为治疗方法的培训。通过老师积极配合,对磊磊在校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医生能够更好地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优化治疗。很快,磊磊便有了明显进步——上课听讲认真,作业速度提高,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成绩提高,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如今,他已经是一名表现不错的预备班学生。
通过家庭育儿“MDT门诊”,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养育环境,最终保障和促进儿童早期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将儿童友好医院的这份友好与关爱,真正延续到亲子的日常生活中。
一米世界:用儿童视角营造舒适环境
走进儿童医院的输液大厅,这里用淡橙色的暖光灯带取代了其他医院常用的白色冷光灯;在走廊过道中,一个个生动的卡通图案跃然墙上;在病区内,患儿踩着地面上的动物小脚印前行……
儿童在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能够产生更为强烈的安全感、亲切感,自由自在地释放本性。从儿童的角度考虑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环境采光、湿度等硬件指标的设计标准。友好型的公共空间能够满足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为此,儿童医院将儿童友好的观念贯穿于环境营造中。通过多元的色彩表达、生动的卡通形象、装饰用材的变化、构筑造型的变换、游戏空间的引入等,拉近与患儿的距离,缓解患儿就诊时的恐惧心理及家长的焦虑情绪。
在这里,不难发现,所有卡通形象都以儿童的视觉识别为标准,保持在距离地面90~150厘米高度。这种设计正是 “一米世界”的理念,即以儿童的视角设计、设置儿童专用设施,便于儿童观察和充分识别导视信息。医院设计制作的“儿童画展示墙”,以爱心志愿者的卡通主题画与患儿及社会爱心儿童的画作相结合,让患儿产生更多的亲近感,从而削弱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卫生间内的儿童尺寸座卫、洗手池、安全扶手等,无不体现儿童视角。
为让前来就诊的患儿快乐就医,游乐场所必不可少。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和院内庭院都设有儿童欢乐角,配以儿童类的游戏设施。对长期住院的患儿,医院还设有儿童活动室,包括迪士尼小屋、海洋公园主题小屋等,在刺激感官的同时,让孩子探索和拥有创造性思维,并从中学习和培养手眼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等。此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心理、生理的双重负面情绪。
细节之处,方能体现一家医院的“友好”。为避免儿童在院内产生不必要的磕撞损伤,该院所有的桌椅均为圆形弧度,门诊室门锁没有锁舌;为确保绿色、环保、无伤害,医院对装饰材料和家具材质百里挑一;在家长无法陪护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等,医院设置了视频探视和探视走廊。
可以看到,这家正在探索中的儿童友好医院,通过无数细节,从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科学发展模式,努力实现适合儿童特殊心理状况的医疗环境,在满足儿童特殊功能需要的同时,充分适应儿童医疗事业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