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尚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艺术

郑和当初下西洋时的用的船只最后去哪儿了

时间:2024-02-21 来源网站:丽尚资讯

郑和当初下西洋时的用的船只最后去哪儿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郑和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郑和下西洋时代的威猛宝船,常叫多少明史爱好者们,说起来就是连自豪带痛惜。

作为中国古代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计船长至少五十七米的郑和宝船,拥有龙骨结构水密隔舱旋转橹等一系列高科技。在大明朝七次威武的“下西洋”盛典里,一次次霸气看跪各国官民。但如此曾领先十五世纪全球的巨无霸战舰,却随着下西洋的偃旗息鼓,渐渐在中国海疆销声匿迹。以至于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殖民者造访中国东南沿海时,他们看到的,大多竟是中国海军“袖珍”的小船,葡萄牙海军军官皮雷斯,当时还发出过狂妄宣言:“一艘葡萄牙战舰,就能击沉五十艘中国船”。

难道说,自从郑和下西洋的绝唱后,明王朝强大的宝船技术,就此断代失传了?

对这个问题,近代以来的不少学者们,也是各种口诛笔伐。有人痛贬明朝中期后明朝造船业的落后,甚至还有人扒出野史传说里“刘大夏烧毁郑和海图”的谣言,“刘大夏造成中国造船落后”的说法,曾经传的有鼻子有眼。

但对这个话题,明朝的造船技术,却完全可以响亮回答:这锅,刘大夏不背,大明朝的造船业,更不背!

一:宝船消失,谁之过?

其实,一直到明代晚期时,中国的造船技术,依然正代代精进,诸如“水密隔舱”“龙骨结构”“风帆错位配置”“平衡舵”等核心技术,都是遥遥领先。就连当时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对此也十分认账。西班牙典籍《大中华帝国志》里,就盛赞过当时明朝先进的造船技术;17世纪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更从此多年如一日,大力学习建造中国船只。

三:最后的绝唱

进入十七世纪的明王朝,北方边患加剧,但这个时代,同样又是隆庆开关后,东南海外贸易红红火火的年代,船舶升级也加速,于是明朝的水师部队,也跟着升级装备。更大型的“火炮巨舰”应运而生。最为典型的,就是“鸟船”。

以明末何汝宾《兵录》里记载,鸟船上已经有了西方常见的重炮与火炮滑车,其中有八门左右两千斤以上的重炮,20门左右千斤大炮,另外还有数十门小型火器,铳炮总数在六十门左右,俨然东亚海洋上的火炮巨舰。

以当时荷兰英国各国的资料记录,不但明朝的水师装备有这种大船,郑芝龙等海盗们也大量装备。1637年,英国画家还绘制了广东海域的中国鸟船,成为晚明中国造船业,一幅珍贵的见证。

甚至,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也对这强大鸟船技术十分认同,不但康熙年间的福建水师,曾拥有五十多艘这种巨舰,甚至两艘五十六米长的鸟船,还曾作为封舟出使琉球,再度大扬国威。

可是,就是在康熙年间以后,大批的鸟船,陆续被清王朝封存拆卸,清朝的沿海水师,只剩下了载炮七八门的小船。清朝后来的“封舟”,竟然比明朝嘉靖年间还要小。以至于康乾盛世年间,清朝的水师,就已落到了被越南海盗痛打的地步。接下来落后挨打的国运,越活越抽的造船业,就已经预埋。

技术的进步,永远不是在封闭中完成,明清造船业的兴衰,就是其中,无比生动且充满教训的见证。

现代畜牧科技杂志

国际公关官网

越野世界官网

品牌研究编辑部

民风杂志社

花卉期刊官网

上海包装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