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认知目标月姐讲育儿孩子目标确立和
(一)共同确定目标
制定孩子的培养目标与制定工作计划不一样,它需要父母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综合素质来考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出于爱与善意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这些都没有错,重要的是你的期望与孩子目标的契合。
因此,目标应该是征得孩子同意的,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认可的。共同确定的意义在于:
家长单方面确定的目标仅仅是家长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孩子的目标。共同确定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自己要有目标,孩子自己的成就感来自自己的目标,不是来自于父母的目标。
请看北大学生小艾的例子:
小艾的父亲对孩子的期望是为人忠厚老实,对人讲诚信,长大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在学业上,他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把学习成绩搞好,只要孩子尽力,就不会责备。
小艾在父亲的指引下,在乡镇小学和初中勤奋努力,在高中的时候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因为孩子表现出了出众的学习能力,从这个时候开始,父亲对他的期望是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而孩子自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希望考上北京大学,家长和孩子在目标上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是小艾努力学习并最终考上北大的动力。
(二)监督目标实施
家长与孩子共同确定目标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督促和引导孩子实施目标。
以下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04级学生小孙对家庭教育目标的认识:
初中阶段我们认为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社会接触面逐步扩大,思想比较活跃且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鉴别能力较差,孩子所处的环境好坏对他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必须为他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出钱为孩子选择了一所较好的中学——昆明二中,看重这所中学不仅仅是它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严谨的校风和学校的风气,中学阶段培养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中学阶段孩子正常地度过了危险的青春期,虽然也有一些偏离但最终能自我调节并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在学习上,孩子在初一时想好了要做第一,当时在一篇作文中表现了出来,然后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成为了他初中时的目标,可以说这是老师和孩子确定的,我们只是监督而已。
高中时,由于进校时分数刚好排在全班最后一名,定下的目标只是每次能够进步一点,孩子自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我,后来我所做的,只是监督孩子目标的执行。
高二的寒假,孩子和家里达成协议,带有奖励的性质,如果达到目标,就奖励一个MP3,条件是英语成绩提高到80分以上,或者是在数理化竞赛任何一项中获得保送资格。
其实我们心里更希望孩子能够提高英语成绩,但孩子明确了参加数理化竞赛的目标。从那时候开始孩子更加认真努力,最终三门竞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学获得省二等奖、物理获得省一等奖、化学获得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三)想办法让孩子自己知道努力,这才是关键
在目标制定问题上,家长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孩子自己制定目标,想办法让孩子自己知道努力。不妨找些资料激励他,比如:
哈佛图书馆训言(部分)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3.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4.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6.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有不少北大学生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小高同学的父亲在访谈中认为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去努力。
小高认为:
父亲母亲一直认为学习目标要自己来确定,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别人学的,只有自己设立的目标才最适合自己。而且自己的目标自己才更有动力去努力。
我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个保证书,内容大概是自己如果没有考到重点高中,家里不会拿出额外的钱来供自己去重点的。那个时候还是初一,所以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压力,或者说也是一种动力。我在刚入初中时排在班级十七八名,一学期后排到前五,一年后就是全班第一了,到初三就是年级第一了,中考的时候竟然比重点线高了六七十分的样子。
另外一个比较有危机感的是爸爸妈妈也在不断学习。爸爸在2000年被政府公派到美国留学了半年,妈妈也参加自考拿下了法律专业的学士学位,而且计算机也拿到了三级证书,每天看到爸爸妈妈以他们的年纪还在努力,挺受感动的,所以也决心好好学习,摆脱自己家里学位最低的状况。
(四)提供相应激励
当孩子达到预期目标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以激励,如口头表扬、赞赏、做一桌好菜,或者如果事先有约定的话要把许诺的激励兑现。这种奖励必须发生在目标完成之后,而不是将要完成甚至刚刚开始的时候,不然就会完全失去意义
来自广西的小张现在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04级学生:
1979年6月,他们一家人在中越自卫反击战时从越南逃往中国。到中国后,父亲找到了一份服装技术员的工作,母亲则当上了清洁工人。在对孩子的管教上,小张的家中主要是母亲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小张的母亲说: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为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首先是作为母亲我心里有一个最终目标,但这个目标不会马上对孩子说出来,而是依照孩子不同时段达到的不同水平而调整。
小学时候只是稳定孩子的成绩,不让孩子学坏;初中时发现孩子有了进重点中学的水平,就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二中三中);高中发现孩子在重点中学里面成绩也不错,才对孩子说出希望他考上清华、北大。
我们会根据目标与孩子签订合同,合同是口头的,如孩子在初中三年拿下8次年级第一,或者是三年里市里竞赛都拿到一等奖,就给孩子买电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的初中成绩保持稳定,进而进入重点高中。结果孩子初中连续8次考年级第一,我们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五)理解并支持孩子所追求的目标
孩子在上中学以后,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知识的积累以及阅历的丰富,会萌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确立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如果这种目标是积极向上并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利益的,家长就应该理解并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理解和支持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家长在物质、金钱和时间上的投入,需要家长的耐心,还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承担风险。能够这样做的家长并不多,而这样做了的家长,可以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孩子,因为你给予孩子的机会,孩子会非常珍惜。
小纪现在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02级学生。上高中的时候,初中文化程度的父亲和母亲因企业不景气而下岗,父亲虽然在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了工作,但收入很低,母亲因病在家休养。
小纪说:
我能够考上北大,能够坚持到现在,全靠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他们在我失败的时候相信我,在别人不相信我的时候相信我,在我不自信的时候相信我。
尤其是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我被一个还算好的大学录取,如果那样念下去工作前途还不错。很多亲戚、老师、同学都劝我去读那所大学,毕竟复读的风险很大,而且复读一年要花很多钱的,因为母亲住院,家里经济压力已经很大了,可是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北大,我真的很向往北大,想重来一次。
父母在这个时候非常支持我,是他们给了我这个机会,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支持我,省吃俭用供我读书,而且没有说我最怕听到的话:“家里为了你如何如何……你应该如何如何……等等”。我觉得周围不少同学的家长都愿意那么说,很容易让人有压力和反感。
(六)“望子成龙”,但不要“逼子成龙”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不能“逼子成龙”。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给孩子确立的目标往往高于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是成人的标准。孩子每天生活在重压之下,内心焦虑、苦不堪言,结果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极端的情况下,高期望不仅会毁了孩子,也会毁了家庭。
徐力的悲剧就是教训:
2000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案,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用铁锤打死了他的母亲。这一悲剧与他母亲“逼子成龙”的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徐力的母亲吴凤仙,曾经插队,自己虽自学大专,但没有机会走进大学。她把自己上大学、上名牌大学的希望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要求徐力在日常考试中必须进入年级的前10名,必须考上清华或浙大。孩子一旦达不到年级前10名的目标,吴凤仙就对徐力怒骂加痛打。
徐力说:
在家里我没有一点秘密,我们家没有一张桌子是带锁的,我写的日记放在桌子里妈妈可以随便翻看,看着不顺眼就打我骂我。有一次我写的我和同学去溜冰了,妈妈知道以后把我狠狠打了一顿,笤帚都打断了,以后我再也不写日记。
我虽然是一个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学生,可是我是这个班倒数第四名的学生,妈妈有个同事的孩子是我们班前三名的学生,每次考完试,妈妈总是拿我的成绩跟那个孩子比较,总是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别人能考前三名你怎么考不到,你是猪脑子啊。
在母亲的精神重压与身体摧残之下,最终导致徐力情绪失控,造成“杀母”的惨剧。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望子成人”远比“望子成龙”更重要,这是93.8%的北大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他们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