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尚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房产

中医饮食养生学的概念是中医饮食中的养生之

时间:2024-04-28 来源网站:丽尚资讯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八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黄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继续往下看,再下一句是什么?叫做“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段话就非常好理解了,就是阳气多了之后,这个人就热,阴气多了之后,胜的意思就偏胜的意思,偏胜就是多了,阴胜就是阴也比阳药多了,这时候身体就偏寒。

再往下看,“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这个“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指的是阴阳偏胜偏衰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讲的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的指的是阴阳寒热证候,对此古代的医家注解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先讲讲。第一个就是张景岳的理解,张景岳是个大家,我们之前讲课反复讲到,他不仅是懂中医学,他还懂《周易》、天文、地理、水利、兵法他都懂。(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里边是这么解释的,他认为这段话是这么理解,说:“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格阴,阴盛则格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如果是在临床当中,张景岳是临床家,他是一个熟读《内经》的临床家。大家注意,古代的临床家有一个特征,就是对经典非常熟悉,经典指的是我们所熟知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神农本草经》

食品界期刊

,这是四大经典。古人有的人还把《难经》也放进来,他们对于经典很熟,于是他在临床中遇到症状之后,他就会在经典里面找到相应的解释。所以临床中就会出现格阴格阳、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表现,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中在哪个科最多见?就是在临床中的急诊科和ICU比较多见。

比如说一个人,热病到了极处之后,热烧的非常高了,但是手脚突然凉了,这就是什么?这叫真热假寒。这个热性非常高,但手脚冰凉,这叫真热假寒。也有一种是寒气寒到一定程度,比如说重感冒,寒到一定程度,身上发高烧,这是假热真寒,都不一样。(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这就是讲的是临床,但是听众朋友们可能遇不到这些情况,这都是在临床中比较危急重症的时候会遇到这些类似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给他进行辨证论治,这是张景岳的理解

海外英语编辑部

。后人对他的分析,认为这是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可能是由量变导致质变的一个表现,这个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临床当中的这些印证。

第二个是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里边所注解的,他是这样说的:“然阴盛虽寒,而寒之又寒,是重寒也。寒久则热生,如冬感于寒是重寒也,而至春为温,至夏为热,非重寒乎?阳盛虽热,而热之又热,是重热也。热久则寒生。如今病热极者,而反生寒栗之类”。什么意思?就是他也是从通过临床中所得出来的,“寒之又寒”就是重寒,寒气当中又出现寒气的,这就是重寒,“寒久则生热”,比如《黄帝内经》里边说:“冬感于寒,春必病温,至夏则为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冬天感到寒气,外感这个寒,这个寒在冬天没有发,到了春天,发为温病,到了夏天发为热证,这都是因为重寒而导致的这种疾病的发作。(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如果阳盛,虽是热,“而热之又热,是重热也”,热证当中又加上热证,这是两重热证,这个时候有一些“病急者”,就是得了热病,非常危急的这些人会出现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热证非常重的人会出现什么?会出现手脚冰凉、寒战、战栗这种症状,这个症状就好像是寒病一样,其实不对,他是个热证,这就热极生寒,所以这就是马莳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们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他的注家很多,每个人对这段话的理解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在临床中遇到的情况不同。但是大家注意,古人文言文功夫都非常深,对于这段话的文字字面的理解非常深。他们的发挥都是大多数在临床上的这些针对不同疾病上的一种发挥。所以我们现在看上去就好像他们之间有争议意识的,其实他们之间没有争议,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在描述这段经典所阐述的意思。

第三个就是《素问集注·卷二》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比较别致,我给大家念一下,叫做“苦化火,酸化木,久服酸苦之味,则反有木火之热化矣。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则凡有阴湿之寒化矣。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这段话还引用了《黄帝内经》的原文,他先是这么理解的,苦化火,辛甘酸苦咸五味当中苦是化火的,酸是化木的。(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本来苦是清火的,酸是收敛的,本来这两个药是“酸苦涌泄为阴”,是阴性的药,但是你记住,要是经常吃酸味的苦味的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反有木火之化热矣”,就是久而久之,木火之气会化成热气,这是临床中会出现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

“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则反有阴湿之寒化矣”,这段话我觉的太对了,就是针对现在的这些情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百姓的饮食,或者年轻人的饮食太对症,叫做“辛化金”,辛味就是辛辣之品,“甘化土”,甘就是甜味之品。经常吃这些辛辣的和甜味的东西反而怎么样?反而容易化成阴湿之寒,化成湿寒之病,这太有意思了,我在门诊上就遇到非常多的这种患者,这种患者就湿气特别重,而且还偏寒,你问他的饮食习惯,就喜欢吃辣,而且吃辣的同时还喜欢配着饮料吃,这边吃着麻辣烫,吃着火锅,吃着辣的东西,烧烤,全是辣的东西,这边还喝着饮料,甜味的饮料,这两种合在一起之后,这脾胃,这个湿气就逐渐越来越多,湿气大了,就会化成寒,所以说有很多人脾胃当中的湿非常重,寒气也很重,很多人说那湿在哪里?你能不能把湿拿出来,我看看。(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湿它不是能拿出来,它在身体里面会有表现,它表现为第一个舌苔厚,第二个浑身酸沉,乏力没劲

国际援助杂志

,沉重,酸困这是第二,第三个是大便黏腻不爽,大便黏粘马桶,拉完了之后好像没拉干净,还想再拉,这都是湿气的表现。还有的人口腔里边黏黏糊糊的,有的湿气重的人,皮肤上还容易长小皮疹,长小水泡。大家注意,这全是湿的表现。

湿气重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像一天到晚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很累,你让他睡觉又睡不着,但他就是感觉浑身酸疼乏力,这就是是,这与什么有关系,《素问集注》里边注的特别好,他叫做“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则反有阴湿之寒化矣。”你看这段话,几百年前古人的注解对现代人反而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作为一个临床医师,作为一个中医的学习者,在这里看到这段话,就是不禁拍案叫绝之意,(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觉的古人说的真是太对了,同时他还引用了《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叫做“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就一个东西经常吃,他不是说一个月吃一次,比如吃麻辣烫,喝饮料,一年才吃了两三次,这不会,他关键是天天吃,经常吃,“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由之夭也。”就是你经常的增加这种湿气,这种寒气,久而久之“夭之由也”,夭就是寿夭的那个夭,就是夭亡的夭,就是身体变弱了,不好了,出问题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叫“夭之由也”,所以这就是承袭上文当中的“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段话来进行的注解。

所以也提醒了我们临床上的一些用药,提醒中医师在临床上用药,同时也提醒了听众朋友们,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我们如何饮食,所以生活中辛甘酸苦咸这五味一定要适度,不能特别喜欢吃辣,吃辣多了之后伤脾胃,散阳气,增加湿气,吃甜味多了之后碍脾胃,黏腻,容易增加湿。苦味太多了之后导致寒。酸味太多了之后,气不郁导致火。辛甘酸苦咸,咸味太多了之后伤肾,但是这五味又是我们饮食当中必备的。(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就是注意一点,就是度不要太过,同时不要天天吃,天天吃一定会导致一个问题叫做“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由之夭也。”要是你天天吃一种味道吃的太过,偏气就会严重。辛甘酸苦咸,伤及五脏,就会导致五脏的病。在这里也提醒大家,我们的饮食的食物要气味平和,要清淡,要针对您的体质进行调整,您的体质是寒的,就吃一些偏温的食物,体质是热的,就要吃一些偏凉的食物,给他进行中和,最终调整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的养生之道。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八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