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尚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科技

医世家养生市场背景晚潮越医千年今有传

时间:2024-04-28 来源网站:丽尚资讯

潮新闻客户端 田渭法

绍兴是一座盛开着鲜花的山,这座山中蕴藏着熠熠生辉的宝藏。

绍兴是一本厚重的书,打开这本书,悠远深邃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

商业故事期刊

,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乡,都是这本书令人炫目、声名远播的段落。

在这座山和这本书中,还有一篇同样熠熠生辉的华章——独具特色的绍兴中医文化。越医文化在绚丽多姿的古越文化史上彪炳千秋,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医药文化长河中一脉流芳。

绍兴,在林林总总的桂冠之外,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再加上一个称号——名医之乡。

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绍兴一直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离不开中医文化的一路呵护、滋润、福佑,绍兴的中医文化底蕴深厚,名家辈出,并自成一派,世称“越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越人求医问药的记载。《吴越春秋》上记载,越王勾践时就可以见到越医活跃的身影。

古越砭石、唐代瓷枕……绍兴博物馆存列的这些出土文物,见证着那个时代越医文化的辉煌。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9年,书圣王羲之和当时的名流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在会稽郡的兰亭举行了一次文人集会,以“流觞曲水”为戏,饮酒赋诗,王羲之作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认识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并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谬和虚诞。这在释道大行、清淡风靡的东晋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中医药家董建华、宋书功把《兰亭序》也列在了《医古文》中。

南宋,皇室南渡,驻跸绍兴。一批太医局御医陆续来到绍兴。从此皇家医药的权威性和绍兴民间草根医药的创新性合二为一,越医文化成为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一脉。

历代越医名家,灿若星河。三朝御医戴思恭,一代宗师张景岳,绍派伤寒奠基人俞根初,“绍兴医林三杰”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恒久流芳。

民间越医世家,代代相传。钱氏女科、“三六九”伤科、寿明斋眼科、螺蛳桥疳科、下方桥祝氏草科,无不名噪一时,造福一方。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记载的古今107位中西医名家中,绍兴籍医家就有10人。千年中医文化,始终闪耀着越医文化的光芒。

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越医文化兴盛的土壤。

绍兴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名人,往往也是杏林名家: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首创气功养生学;王充撰《养生》十六篇;陆游“少时好方药”

知识经济编辑部

,中年研究养生之术,晚年更亲自行医乡里;文坛奇才徐渭对医药也颇有研究,曾留下了医书《素问注》;曾赴日本学医的鲁迅对中医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鞭笞了中医的谬误之处,但他无论是呵护家人还是为自己治病,看的大都是中医,他还精心收集中医药方,留下了五十首方剂。

绍兴越医文化在漫长的求索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众多的中医流派,影响着全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经这样评价越医文化:在千年历史中,越医形成了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的独特性,呈现出流派多、名医多、著述多的鲜明特点,越医在中医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发展、繁荣中医药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医文化在先贤的漫长临床实践和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形成。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病魔的博弈中,越地先民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医文化体系,成为我国中医文化的一朵奇葩。

绍派伤寒最著名的越医流派,是临床实践的产物,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绍派伤寒特重腹诊,丰富了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被列入《中医各家学说》教材。

越医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越医以师古不泥、知常知变的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价值工程杂志

,在我国灿烂的中医文化中独树一帜。

明代初期,戴思恭和师傅朱丹溪在浙中地区创立了“补阴学派”,并发明、制作了“滋阴丸”和“截虐青蒿丸”。明中期张景岳提出了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温补之说,并且创造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新药方,沿用至今。晚年时,张景岳将毕生经验写成了《景岳全书》,成为一代宗师。这部《景岳全书》约写于四百年前,现在还是中医药大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原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肖鲁伟教授评价:张景岳与其《景岳全书》,论其整体性、全面性、辨证性,至今无人能超越。何廉臣设计的“格式化”新医案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影响遍及全国。越医创办了中西医汇讲沙龙和中西医并存的医院,提倡中西医结合,开风气之先。

越医文化在积累中成熟。越医既挽回造化,立起沉疴,又阐发蕴奥,笔著方书。资料表明,历代越医所著医籍多达60余种,成为中医药文献宝库中的瑰宝。

裘吉生为随孙中山一起来绍的胡汉民治病,一剂而愈,孙中山亲自题写“救民疾苦”四字相赠。他编辑出版的《珍本医书集成》,被当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盛赞为“最伟大的贡献”。

曹炳章从所珍藏的近万种医籍中,精选编成3类1000册的《中国医学大成》,震撼了海内外中医界。

而当“否定中医”如同台风般刮来之时,杨则民笔力雄健地撰写出《内经哲学之检讨》一文,震动了全国,也给中医药人员大大鼓足了气!

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振兴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项五年保护计划已在绍兴全面启动。

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所,设立“越医文化”扶持专项基金,对越医文化产生根源、发展动力,越医在中国医学史的地位、影响以及与越风越俗的相互影响诸课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广泛深入的研究;筹建越医文化博物馆;建立越医文化传承基地,培养越医文化传承人;评选首届十大“绍兴市名中医”,并由市政府命名表彰;举办越医文化论坛和张景岳学术思想研讨会;实施越医经典古籍再造工程;编撰《越医文化丛书》;将越医文化研究与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全民健康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越医文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开发与越医文化相关的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越医文化品牌。

越医文化研究会2017年成立,7年来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三本大书,共170多万字,着实不易!

在这三大本书中,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到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学会的专家、教授,从绍兴市卫健委领导到在绍的中医药权威专家,无不倾注着对中医药的教导和期望,尤其可以在三大本书中见到越医千年今有传。

第一本由五大篇组成。一是越医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二是越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是越医文化的非遗保护与文化遗存。四是越医文化的事例和升华。五是越医文化景岳堂的初心与未来。

第二本由六大篇组成。一是弘扬景岳堂医学思想。二是立足临床应用。第三篇是致力匠心传承。第四篇是感受越医魅力。第五篇是增强文化自信。第六篇是发挥独特优势,中医药抗疫显身手。

第三本是《绍兴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收录绍兴市名老中医36名,征集文章34篇,合作撰写2篇,由“名医风采”“杏林群贤”“非遗传承”三辑组成。这本书的优点是全面介绍中医师的“从医之路”“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比较细腻,既是对绍兴名老中医的全面展示,也是对后学者良好的启发和学习。其中首位是范中明,他2017年去世。1974年上半年

科学与信息化邮箱

,他在绍兴地区医院上班,我随他抄方10余天,他的音容笑貌还模模糊糊在印象里。

2002年前后,我在卫生部《中国卫生》杂志社浙江办期间,编辑过约500万字的中国医院文化,但从没有越医文化三大本这样深奥。现在,这三大本越医文化的书,我该好好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