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尚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手机

drg科学育儿语言外国人轻松育儿17个绝

时间:2024-07-15 来源网站:丽尚资讯

前几天,有位妈妈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给我,题目是“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技”。她说,里面有很多新观点简直颠覆了她的想象,原来国内外育儿方式的差距这么大。

叨叨G一看妈妈发过来的文章,就呵呵了~~这篇文章早已流传,是育儿界知名的大谣言。本以为大家都不再相信,没想到这篇文章正在从1-2-3线城市逐步攻陷4-5-6......18线城市的家长。

原文讲述那所谓的17个绝招,打着美国儿科医生的旗号,真是越看越“怒火中烧”!

美国、科学、煽情、教育,这几个关键词确实戳到了我的关注点。但是,粗制滥造的内容和完全有悖科学的方式,实在不能忍!

没错,今天我就要“手撕”这篇传播已久,阅读量竟然有10万+的伪科普文!

(我也是拼了)

和错误观点死磕到底!

秘笈1:如何让小宝宝不哭 ✘“哭”是妈妈们非常揪心的一件事,这位美国妈妈提供的经验是:"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并且排除孩子“饿了、困了、尿了、病了”以外的理由,不接受孩子无理由的哭!

叨叨G : 仔细一想,先不谈没有行为、语言能力的宝宝因为自身需求而哇哇大哭寻求帮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更何况所谓的“无理由哭”就是指宝宝要妈妈哄一哄,要知道,新生儿极度缺乏安全感,妈妈是他们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连接。一些不经意的动静就会吓坏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安。

这时,我们身为家长不是应该好好抱抱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吗?(而高需求宝宝更需要妈妈们更多的安抚)。

新生儿更喜欢被爱抚,轻轻摇晃,搂抱,抚触,依偎,抱着走。这些情感连接的建立有利于宝宝大脑发育,当你充满爱意的及时响应宝宝的需求而抚慰宝宝时,宝宝会更有安全感。

对新生宝宝,我们家长要做到及时响应,要高度关注宝宝的需求,而不是像那篇文章说的哭就不管,不哭才抱。

试问刚来到这个地球的小宝宝,缺乏安全感,想要妈妈,不管怎么哭,都没有人来回应,宝宝内心的OS:“地球太危险,我要找我妈妈!”宝宝的安全依恋感的建立对宝宝的心理健康、人格基础以及将来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爸爸妈妈的爱可以安抚新生宝宝的害怕、无助、烦躁,才能开始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秘笈2:如何让刚出生的宝宝一觉到天亮 ✘文章观点:“人类晚上不需要进食!”光看小标题实在很吸引人,尤其是被“夜奶”折磨得精疲力尽的妈妈们,看起来好像真的很需要!

叨叨G:但现实是,新生宝宝的胃容量很小很小,每次的进食量有限,如果像原文那样盲目掐断孩子的进食需求,强制性的让孩子入睡,我用事实证明:孩子的哭声能够响彻一整夜,甚至可能会让宝宝产生“被遗弃”的错觉和心理阴影。

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她家的宝宝因为有点点生理性黄疸,就一天喂十几次葡萄糖水,听别人说这样可以退黄,因为喝糖水多了,母乳吸的不够勤,母乳也不多,宝宝夜里一次能连续睡上当7-8个小时,有时朋友说叫都叫不醒。你可别以为这是好事,觉得宝宝这样好照顾,省心。

连续几天吃不饱的婴儿会更加嗜睡。刚出生的这几周,如果宝宝经常性的一次睡觉超过4小时,你应该注意宝宝是否有吃饱,包括夜里。月子里的宝宝一觉超过4小时需要叫醒喂奶。他们一般每隔3小时左右就需要喂奶(母乳宝宝按需喂养,只要宝宝饿就给),不分昼夜。而其他月龄的宝宝则一般不需刻意叫醒。

秘笈3:让宝宝安静入睡,不要摇晃 ✘看到第三条,原文居然堂堂正正的提出“抱起婴儿的时候不要摇晃,不要来回走动......床不会动,宝宝脑袋是果冻状的,摇晃会受伤。”

叨叨G :有些宝宝不用摇晃,妈妈哄哄就能入睡,而有些高需求宝宝就需要长时间抱着,走来走去,轻轻摇晃才能入睡。每个宝宝真的是不同的。而家长轻摇哄睡,并不会伤害宝宝大脑。

除非是暴力摇晃,暴力摇晃确实会严重损伤宝宝大脑,我相信正常的家长都不会这样做。最近叨叨G看了一个视频,说是宝宝发育迟缓,然后就给康复治疗,再然后就是暴力摇晃,据说是治脑瘫的~家长要注意鉴别,这种暴力摇晃,哪怕是打着正规医院的旗号也要多长个心眼。

秘笈4:趴着睡,养美女? ✘这一条我真的无力吐槽,“趴着睡,养美女?”

叨叨G:曾有人说宁可趴着睡死,不要仰着丑死。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1992年开始就提倡宝宝的仰着入睡了(背部平躺)。让1岁以内的婴儿仰着入睡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宝宝清醒的时候应在大人看护下多趴着玩,这有利于宝宝练习抬头,提高头部控制力,还能避免让宝宝一直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避免将脑袋睡平。所以我们提倡仰着睡,趴着玩。

秘笈5:宝宝的抵抗力比你强十倍 ✘原文写的“不给宝宝穿太多”的主张,我还是赞成的。不用给孩子裹得太厚,正常按温度调节穿衣就好。发烧也不建议穿多捂汗。但理由真的不是“孩子抵抗力比成人强十倍”。

叨叨G:事实上,要说抵抗力,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还并不成熟。而宝宝通过母乳喂养、接种疫苗、生病后合理治疗,不滥用药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就能逐步提高宝宝自己的免疫力哦。

秘笈6:拒绝抗生素 ✘叨叨G:不滥用抗生素是对的,但面对宝宝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疾病,拦住医生不让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叨叨G的儿科闺蜜们会对你们横眉呦!

秘笈7: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叨叨G:这条靠谱。至于洗澡次数,你愿意天天洗,还是隔天洗,根据你家的情况和宝宝的情况以及天气情况调整就可以。用清水洗,少用沐浴露,这没毛病。沐浴露一周用1-2次就可以了,不必每次洗澡都使用。

秘笈8:没有奶不够的妈妈,只有不喂奶的妈妈 ✘叨叨G:确实大多数妈妈都可以实现母乳喂养。但真的存在,因身体或其它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妈妈都能获取足够多的奶水。身边就有一些妈妈,因为没有办法给宝宝足够的奶水,心里充满了愧疚。

即使因为不得已的原因选择了配方奶喂养,宝宝们也能健康长大,希望妈妈们可以不要被道德绑架。不能母乳喂养也依然是个合格的好妈妈!

当然,身边也有一些妈妈本身奶水是足够的,但迫于外界的压力,“被奶少”,最后不得不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的妈妈也不在少数。

秘笈9:如何弄醒孩子让他们专心吃奶,就是脱衣服 ✘原文说:如何弄醒孩子让他们专心吃奶,就是脱衣服!脱得就剩尿布!

叨叨G:考虑可行性和孩子舒适程度,我真的不建议边喂奶边脱衣服唤醒孩子,和孩子说说话、轻轻呼唤,抚摸宝宝肌肤等这些办法显然要温柔得多。而且脱衣服你也得考虑季节和室内温度吧~~

秘籍10:母乳是最好的“抗生素”✘原文居然能够冠冕堂皇的提出“医生说的,用人奶治宝宝的眼睛炎症”。

叨叨G:这实在是很符合偏方奇效的传统。要知道,母乳确实好,但不是万能的。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等,对一些细菌、真菌等而言是很好的营养物质,母乳会滋养这些菌,却不能杀死它们,使用母乳治眼疾反而耽误宝宝病情。

秘籍11:你会换尿布吗? ✔原文说,“换尿布的时候,每次来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窍门就是把干净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开尿布,擦干净抽出来,这样即使孩子正好那时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单保住了。”

叨叨G:这个方法倒是可以试试!不过即使这样,有时也难免会有意外发生~

秘籍12:你会拍嗝吗?2礼拜就睡整觉 ✘作者提出两个姿势拍嗝,睡前喂奶要拍嗝。“我家妙妙2礼拜就睡整晚就是用这招,拍完嗝还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状态,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叨叨G:关于新生儿睡整夜觉的问题,可以参考秘籍二的观点。出生2周的新生儿需要夜奶。

秘籍13:早点吃五谷杂粮 ✘“4个月吃米粉,再大点跟大人一起吃东西。6颗牙的时候,医生说,什么都可以喂,没有不能吃的。”

叨叨G : 辅食添加时间的共识是6个月龄,当然如果宝宝发育的快,达到可以添加辅食的时机,也可以不必一刀切。略早一点,略晚一点也是可以的。1岁以上,大人吃的食物种类基本宝宝都可以吃了,不过仍要以清淡为主。盐、辛辣的调味料不建议加入辅食中。1岁以后可以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1~3岁的幼儿即使和大人同餐桌就餐,也应提供低盐的食物。

而3岁内的宝宝并不是什么都能吃:整粒坚果,整粒花生,果冻,都是不适合宝宝尝试的。其中1岁内的宝宝不能吃蜂蜜,不添加盐。

秘籍14:别破坏宝宝专注力,哪怕是再小的宝宝看电视 ✘原文说,“再小的宝宝玩玩具或看电视的时候,请家里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别打断她们。即使是吃饭的时间到了,晚一点也没有关系。”

叨叨G: 孩子的专注力不应该被打搅,这没问题。但是两岁以前的宝宝最好不要看电子产品(电视、ipad、手机......)。

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看, 也要控制时间。不能因为怕打搅孩子看电视,就放任宝宝一直看下去。而且,我们也不提倡低幼宝宝多看电视。专注力的培养可以放在其他方面,比如看绘本,搭积木......而不应该在看电视上培养专注力。

秘籍15:慢慢走路,小声说话 ✔“身体力行很重要,教孩子慢慢走路,轻声说话,别人能听到就可以了,别那么大声。”

叨叨G: 这没毛病。大人身体力行很重要,尤其要教孩子懂的不要高声喧哗。

秘籍16:只要没有生命危险,鼓励孩子试试 ✔这是个值得倡导的观点,我就不过多评价了。

秘籍17:一天只能批评孩子两次 ✘原文观点:“父母也不可以随便批评宝宝,一天只能批评两次,两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额吧。”

叨叨G : 的确,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自律,批评只是一种形式。但是,看到“只能两次”这种话,实在是太过教条了。

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不用拘泥次数,该教育就得教育。同时,我也认同不应该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的批评孩子。

有时候孩子做的事情不合乎你的期待,但并不表示他就做错了。你的批评本就不应该。

孩子吃不下你期待的食物量,不是孩子的不对;孩子把东西电动玩具拆了是想研究探索,不是破坏东西不爱惜玩具;孩子喜欢下雨天穿着雨衣踩水玩,不是她淘气,把身上弄脏;孩子把你帮他穿的袜子扯掉,只是因为他热而已......

我走过最远最长的套路,就是传说中的“伪科学育儿之路”。面对着“国外研究”、“美国儿科医生”包装的伪科学,盲目追逐只会让妈妈更疲惫不堪。

家长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才能有能力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假,去伪存真呦~

来找我【 DrG科学育儿 】imingbailema

科学咨询官网

今商圈官网

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

中国科技数据库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