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中医育儿书为何照顾宝宝家长该学点中医
“宝宝有点咳嗽。”
“宝宝发热了。”
“宝宝流鼻涕了。”
“宝宝又不好好吃饭了。”
上边的这些话应该每位家长都说过,也都曾面临这样的问题不知所措。孩子生病不舒服,做家长的急到恨不得有一种药能让孩子立马健健康康的,也都恨不得把孩子的症状转到自己身上。
其实,有很多问题是不必过分紧张的,有症状的孩子们可能会不舒服,但有时候一些疾病的表现也是孩子的身体对外界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有一些问题也可能因为家长的过度关注才成了真正的问题。
小孩子是稚阴稚阳之体,免疫力形成的阶段难免会遇到一些头疼脑热的问题。做家长的,不能孩子一“病”,立刻方寸大乱。
我是一名中医,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一些健康问题。周围常常也有很多已为人父母的朋友向我咨询孩子的一些健康问题。我认为,生病这事,不可讳疾忌医,亦不必小题大做,这需要我们对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有所认识。
生活中经常有家长找到我说:“孩子发热都快一天了,你看我给不给他吃退热药呀?”
我看后告诉他们,普通的感冒发热,开点中药回去吃一两服就好了,体温没到 38.5℃ 可以先不吃退热药,实在担心可以用凉毛巾敷一敷脑门。可有些家长们还会很紧张地说:“上次孩子发热,输液才好的,中药太慢了吧?要不还是去医院再输一次液吧,只吃药我感觉心里不踏实。”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长,认为中药作用慢。其实对于发热类疾病的治疗是中医的优势之一,没必要一见发热就要去医院输液。记得曾有一位好友的 2 个月大的女儿因发热、咳嗽就诊于北京某医院,经各项检查后,医生考虑不能排除脑膜炎,建议行腰穿进一步检查,朋友犹豫再三后向我咨询。当时不忍孩子遭罪,我便斗胆动员朋友尝试中药,无效再行进一步的检查。令人欣慰的是,一剂小药就让患儿退热了。
说这个例子并非是我反对怀疑脑膜炎的初衷,但仅发热 1 天,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指征,也找不到支持脑膜炎证据的诊断,这样贸然就给孩子做腰椎穿刺,风险再小,也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
从中医角度看,患儿可能只是一种伤风感冒,当时所拟的方子也不过是银翘散和升降散加减。现代医学以疾病诊断为导向,而中医学在诊断的基础上更注重人的感受,且对应措施是相当灵活且有效的。
讲这些并非是强调中医的优势,只是希望家长们学习一些中医知识、中医思维,对于一些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的小问题不妨试试中医的方法。
同时,对于宝宝生长发育中不太容易被发现的一些异常表现,也要引起重视。很多家长以为“头越大越聪明”“宝宝头型好不好看,都是睡出来的”。的确,像一些歪头、斜头常常是睡姿不良导致的,可通过正确的睡姿改善。但还有 一种原因是先天的颅骨畸形,骨缝早早闭合了,脑组织没有生长空间了,这就必须尽早手术,避免影响今后的大脑发育。因此,发现那些看似正常的异常表现也是尤为重要的。
《幼科发挥》中是这样描述小儿的身体特点的:“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为母者调摄不得其宜,必不免吐泻惊疳之病矣。及其长也,嗜欲既开,不能修养,是以六气逆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
小孩子就像水面的泡泡一样,需要家长特别小心地呵护。当然了,儿科疾病对于医生的诊治水平, 更是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儿科的科普书,更应考虑到大家可能会拿着书按图索骥,来指导自己对小宝宝的养护,而各位读者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和关注点不完全一样会造成理解偏差,所以科普书内容和措辞要力求严谨和易懂。
本书分别从中国式的养育误区、身心健康养育思维、小儿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宝宝成长“异常”表现的处理和历代名医的育儿智慧五个章节,指导现代的父母如何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指导下,用中医的养育思想养育宝宝,让宝宝在成长路上有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点击下面链接,爸妈育儿更省心,给宝宝一个健康大未来!